张强教授团队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
2020年1月10日上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。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、李克强等出席大会并向获奖代表颁奖。
我室张强教授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“药物新制剂中乳化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”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(主要完成人:张强,张雪霞,赵焰平,夏桂民,代文兵,周丽莹,刘树林,王会娟,吴翠栓,王学清。主要完成单位:北京大学,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,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,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,北京德立福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)。
药物的溶解关系到药物的吸收、分布、药效和安全性。难溶性药物或药物侯选物占很大比例,有效增加或解决溶解问题,是制剂技术的世界性难题,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。乳剂中的油滴可溶解难溶药,促进吸收,改变分布,提高药效和降低毒性,但传统乳化技术制备的常规乳剂,在解决溶解、吸收等问题方面受到限制。新乳化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,国内严重缺乏高端乳化制剂。因此,发展自主的高端乳化技术刻不容缓。
张强教授团队瞄准乳化技术的国际发展前沿,着力攻克临床治疗药物口服吸收少、选择性差等重大共性关键问题。经过20多年的努力,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型研究成果:率先创建和完善了新型乳化关键技术体系,并在药物制剂中获得广泛和成功的应用,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追踪到超越的历史性突破。
该项目建立、完善和创新了口服自微乳化技术、注射用微乳化技术和眼用/注射用自乳化技术等关键乳化技术,形成了乳化关键技术体系,在当时国内最大药企华北制药等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应用,成功实现了多种高端乳化制剂的产业化,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,极大地推动了本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,有效地促进了高端制剂行业的进步。
关键乳化技术在多家高新企业成功转化,包括中国医药行业企业集团10强,主营收入50强等。3种创新制剂成为标志性拳头产品,乳化技术成为企业优势,应用单位成为乳化技术的龙头企业。建立的自微乳化技术目前仍然是最先进的口服促吸收技术;而注射用微乳化技术被广泛采用,成为多种先进乳化技术与高价值产品的开发基础。
该项目的新型关键乳化技术带动3个新制剂品种投入生产,涵盖免疫抑制、周围血管疾病、抗肿瘤、内分泌、中枢神经系统、眼科等治疗领域,包括自微乳化环孢素胶囊、自乳化环孢素滴眼剂、微乳型前列地尔注射液、多西他赛注射用浓缩液等新型药物制剂, 涉及口服、注射和滴眼三种给药途径;3个创新制剂累计销售100多亿, 3年销售30多亿;培育出二个年销售过亿大品种,一个年销售超10亿的重大品种。在社会效益方面,该项目使中国患者分享到20世纪科学发展的伟大成果,让更多重病患者用上了高端制剂,改变了我国依赖进口、乳化技术落后的现状,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,填补多项治疗领域的空白。
【张强教授简介】
张强,1982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药学系,获得学士学位,1995年毕业于原华西医科大学,获得博士学位。1982-1992在原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工作,其中1983-1984年在日本福冈大学药学部工作,1995年到北京大学药学院工作,先后担任副教授和教授,以及室主任、系主任、副院长等。
目前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,分子药剂学与新释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,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;兼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药剂专业委员会资深专家组主任、国家药典会委员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药学学报和中国药学杂志(中英文版)副主编、药剂学领域顶级国际杂志 J Controlled Release 编委等。曾任国际控释协会中国分会首任主席、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,两次担任973首席科学家。
主要研究领域为难溶药物、抗癌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新型释药系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。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、国家863项目、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子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。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7项省部级奖励。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,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,ACS Nano,Nano Letter,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,Journal of Contrlled Release,Biomaterials 等本领域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0多篇,为解决临床重大需求,克服传统制剂的主要问题(口服吸收差、副作用大、用药依从性差、疗效不佳等),开展了大量转化研究,成功开发多种高端制剂生产上市或进行临床研究,申请国内外专利53项,其中35项已获得授权。研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。
(编辑:宋书香)